文学与电影
故事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华人移民和原住民之间关系的文艺作品尽管数量有限,却为我们了解这些故事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文学作品和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加拿大华裔-原住民在丧失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方面所经历的不幸和苦难。本部分所呈现的文学作品和电影揭示了加拿大历史上华裔-原住民受到的压迫,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加拿大的华人和原住民所经历的文化隔离。
《残月楼》(2006)- 作者李群英
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个加拿大华人家庭在19世纪的卑诗省、20世纪末的香港和温哥华唐人街的生活。故事内容复杂而感人,围绕四代女性展开,加拿大社会对初代华人移民的种族歧视对她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故事还揭示了她们家族的历史和秘密。
这本书通过Gwei Chang族长对爱人的哀悼和回忆,展开了对华人与原住民之间关系的探索。族长回忆了他的一生挚爱Kelora,还有原住民妇女以及殖民耻辱和阶级诋毁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关系。
《印第安人》–作者梅若蔻
梅若蔻的《印第安人》从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人和原住民所受压迫的视角揭示了种族主义和刻板印象的问题,尤其是对华人和原住民的偏见。小说引起人们对种族主义的反思,任何文化都可能对其他文化群体形成种族主义行为及文化刻板印象。小说提醒我们,缺乏该方面的教育会如何导致对其他族裔的负面刻板印象,因而需要引以为戒。
《不只是中国人》–作者关丽莲
前加拿大联邦参议员关丽莲讲述了她的家庭故事,回顾了她作为一名加拿大华裔-原住民混血女性的成长历程。关丽莲谈到了自己在身份认同上的转变,如何从掩饰否认到接受认同自己的原住民身份。她还提及华裔-原住民在历史上做出的贡献。
《咖啡馆的女儿》
本段视频选自后台剧院话剧《咖啡馆的女儿》。该剧讲述了一个九岁的华裔-原住民女孩伊薇特·黄(Yvette Wong)的故事,描写了她20世纪50年代在萨斯喀彻温省的一个小镇上的生活。女孩因其华裔和原住民的混血血统在小镇上备受歧视。该剧的剧本根据前加拿大联邦参议员关丽莲的生活和历史撰写,为独人剧,由因纽特演员蒂芙尼·阿亚利克(Tiffany Ayalik)扮演了剧中所有的13个角色。该剧希望增加观众对加拿大历史上对华裔-原住民的种族歧视的了解和认识。《咖啡馆的女儿》曾在加拿大多个城市和剧院演出,因其出色的表演而广受好评。
《雪松与竹子》(2008) – 作者戴安娜·梁和卡玛拉·托德 (DIANA LEUNG AND KAMALA TODD)
《雪松与竹子》是一部制作精美的纪录片,聚焦加拿大早期华人移民和西海岸原住民之间的关系。该片讲述了四位华裔和原住民混血后代的生活,以及他们在加拿大社会中被视为他者的双重身份和艰难处境。纪录片希望通过他们的独特经历让公众了解华裔和原住民后代的故事。
拉里•格兰特
拉里•格兰特(Larry Grant)是来自马斯奎姆原住民地区的华裔-原住民后代。这一系列视频概述了他身为加拿大华裔-原住民的成长历程。第一个视频《无所归依》讲述了拉里如何在加拿大社会的压迫歧视下艰难抗争,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第二个视频《拉里·格兰特:交织的文化》探讨了中国文化和马斯琴原住民文化的相似之处。第三个视频《童年时期对去中国的恐惧》(拉里和霍华德·格兰特) 记录了格兰特一家从一开始对与中国文化重新联结充满不安到最终踏上寻根之旅,回到他们父亲所在的中国村庄,找回失去的身份认同。
《祖根父脉》作者亚历杭德罗•吉泽 (ALEJANDRO YOSHIZAWA)
《祖根父脉》讲述了格兰特一家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父亲的中国血统,踏上了从温哥华到中国的旅程。格兰特兄弟姐妹主要在加拿大的马斯琴长大,继承了母亲一方马斯琴族的原住民文化传统。这部纪录片发掘了加拿大华人与原住民的历史关系,揭示了华裔-原住民后代在成长过程中遭受歧视性法律,失去身份认同的问题。
《2017大师课堂:亚历杭德罗·吉泽—祖根父脉》
这段视频跟随纪录片《祖根父脉》的导演亚历杭德罗·吉泽的拍摄旅程,记录了该片的制作过程,主要谈及吉泽如何通过对记忆的叙事来讲述格兰特家族的故事。吉泽希望这部电影能引发大家关于加拿大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的讨论。
《成为部落长老》作者刘文雄
《成为部落长老》讲述了加拿大华人 和黑足族原住民牛仔前往传统的黑足族原住民领地的故事。在那里他们讨论了华人和黑足族原住民所拥有的共同的文化和家园。这部纪录片重新发掘了加拿大历史上长期受压制的原住民传统,检视了原住民群体所面临的刻板印象和种族主义。影片鼓励大家复兴文化传统,重塑失去的历史。
《一个人的部落》作者朗达•拉拉比(Rhonda Larrabee)
这部纪录片跟随朗达·拉拉比的脚步去重新探索她作为华裔-原住民的文化传承。该纪录片通过一系列的照片和采访讲述了种族主义如何迫使拉拉比的母亲压抑她的原住民传统。拉拉比想让观众们了解消逝的原住民的身份和文化,并希望能保存延续母亲被迫隐藏多年的原住民文化身份。